您好,欢迎来到 清泉书院! 去首页
查看全部
    0 已选0
    0

    我的积分

    0

    优惠券

    已领取的优惠券

    黄奎散文选刊:潇潇雨写千竿竹

    ——雨庄先生及他的诗书画印


    220930清泉书院艺术插图.cdr_0008.JPG


      当你走近雨庄,才会真正了解这位身材单簿、性格含蓄、气质儒雅的普通职工,竟是一位学养深厚、多才多艺的文化人。最初认识他,是我七十年代末参加工作的时候。每天清晨上班路过烟叶复烤厂的电工班,都会看见他蹲在门前的水泥地上运笔挥毫,时而隶书,时而草书,时而行书,除了下雨天从不间断。这块水泥地因饱吸瀚墨,又天天得清水沐浴,似乎超凡脱俗,变成一片白色。而他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毅力和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,开辟了一个由诗、书、画、印组成的五彩天地,悄然挤身于文坛艺林。

      一鄢雨庄,字笠夫,号无穗,斋名《听蛙庐》。1945年出生于川中地区一农民家庭。“三年困难”时期闹饥荒,父母相继去世,他与同样年幼的妹妹相依为命。因身体羸弱干瘦,干不下大人的活,只得靠捡狗屡、割马草、牧群鸭挣工分,以挖野菜、捡豆麦充饥度日。由于无父母关爱、庇护,吃不饱穿不暖,经常生疮害病;自己辛辛苦苦种的蔬菜、喂的鸡鸭也常被无赖偷食,生活饱受磨难。幸亏从小读书用功,成绩优异,深受老师器重,学费经常减免。捱到读初中,却因该校停办而辍学,随后回乡务农,当过兽医、记分员和会计。在此期间,有一个曾在傅作义部队任过文书而文章、书法俱佳的房叔公,见雨庄聪颖好学,十分喜爱,常把他揽在身边磨墨、牵纸,揣摩字迹文章,接受艺术熏陶。雨庄也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,长期用树枝在沙滩上练功,捡叔公写废的毛笔习字,奠定了厚实的基础。同时在农闲饱览群书,积累知识,开始学写诗词,再加之叔公悉心指点,进步很快,并与缪斯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      六十年代中期,雨庄先生调至资阳烟叶复烤厂工作,生活状况明显好转,学习更加刻苦。文革时,他充分利用写板报、抄大字报的机会,磨炼书法技艺;利用到成都、重庆出差的机会,观看书画展览,吸取艺术营养,把所见所闻化为艺术丹青。在雨庄的日程安排里,从来就没有星期天、节假日;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他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创作之中,精心浇灌艺术之花。就是上班干活歇气的时候,他也见缝插针,把一时想起的只言片语记在纸上,然后带回家整理。可是在又苦又累、是非又多的车间工作,搞业余创作被人认为不务正业,常受讥讽、排挤,颇感沮丧和无奈。“既非大款又非官,/办事无权诿实难,/骑辆单车迎曙色,/叼支“经济”吐青烟,/手揩油渍签微俸,/肩搭工装买便餐,/独在溪边常舞钓,/山翁乐得一身闲”正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。九十年代初,企业领导慧眼识珠,将他调至机关科室任专职美工。从此,雨庄的工作环境才得以改善。

      “画稿溶三山月雪,/诗篇调四海云烟”这种气慨是何等的豪迈!可在实际生活中,雨庄就没有这么潇洒了。从家庭来说,本来夫妻俩靠那点微薄的工资哺养几个孩子已是捉襟见肘,可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,他宁愿不喝酒不吸烟,节衣缩食,硬是从牙缝里抠出一点钱来买书籍和学习用品。书柜里那千多册藏书,为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,但却挤瘦了本来就单簿的身材。真是“原本无求清贫三餐淡饭,/惟存此好志趣半壁残书”。雨庄常说:人生有得有失。确实,为了艺术追求,他失去了很多本该得到而又未得到的东西,但他却得到了为他带来快乐的累累硕果,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人们的敬重。难怪他对那枚自刻的“得失”闲章爱不释手,原来它竟有如此深刻的含义。

      搞业余创作,必须勤于钻研,锲而不舍,又要耐得寂寞,淡泊名利。在有限的条件下,雨庄先生自费游历了半个中国,在名山胜水间寻找灵感,搜集素材。既有与著名作家陈岱峻徒步涉险游历九寨沟的万苦艰辛,又有帮人押车皮到省外观光遭受的磨难、、、、、、真是“游山裹肚常将雨露当美酒,/展卷疗饥每把诗画当佳肴。”也许,他为自己在现代社会不善交际应酬感到窃喜,在别人出入歌厅舞厅、茶楼酒馆打牌下棋、吹牛谈天时,他可心无旁骛地遨游书海;也许,他为自己不为名利所累、不为财欲所惑感到庆幸,在别人为此去拉关系走后门、谋私钻营时,他可专心营造他的艺术世界。正如其诗所云:“蓬斋半掩乐悠悠,/尽兴挥毫纸上游,/调遣书城兵百万,/八方领地一王侯。”这种与世无争的思想,曾在他的不少作品中得到体现。对此雨庄解释得非常坦然:要说人不争,也不尽然;因为人不争就没有进取心,也没有前进的动力。但争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,一是自身的二是外部的。如果你第一个台阶都上不去,又何必去争呢?还不如潜心艺事,自得其乐。“粗茶淡饭乐得逍遥自在,/破帽蓝衫到也心旷神怡。”正是抱着这种平常心态,雨庄始终与纸笔墨砚相依为命,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艺术高峰攀登,先后走进内江市和资阳市书协、重庆和成都诗词学会、遵义书法印研究会、中华诗词学会等高雅艺术殿堂。

      以前我曾问雨庄,人说你诗、书、画、印四绝,您觉得您哪样第一?他淡然一笑道:要说第一没有过,我更喜欢的还是我的诗。八十年代初,雨庄参加了流沙河、石天河等名人举办的文学理论讲座,写作及鉴赏水平大幅度提高,先后在《星星》诗刊、《工人日报》、《四川工人报》等数十家刊物发表诗歌、散文、随笔和文学评论。对流沙河、雁翼等名家的诗歌评论因论述精辟,观点新颖,引起文坛瞩目。特别是散文,如无韵之歌,感情充沛,诗思飘逸,处处洋溢着温情之美。其中《春晖情》一文为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时出版的《母恩难忘》一书收集获奖;同时被山东地区作为传统教育教材印发,也曾得台湾陈立夫先生首肯。陈老百岁寿辰来函索联,雨庄未允。

      为了提高写作技艺,雨庄以各种方式与名家交流,尤其是在与流沙河的交往过程中,获益匪浅,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后来,雨庄根据自己古诗功底好的特点,并按沙河老师的建议,转向古典诗词的创作。他喜欢在点滴生活中搜取素材,在非常平凡的事物中发掘闪光点,从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去铺排作品,构思奇巧,立意高深。许是对故土的眷念和对自然的热爱,他的作品中总是萦回着浓厚的乡情,即是一片叶、一泓水、一只鹰,在他笔下也是波澜起伏,流光溢彩。如《回乡》诗一节“风和日丽百花开,/沿路春光映眼来,/车子楼房锅盖顶,/家乡一抖旧尘埃。”由于自己的勤奋努力,雨庄先生有上百首古典诗词先后被《华夏吟友》、《中华诗魂》、《鹿鸣诗话》、《中国短诗大观》、《中华短诗大辞典》、《晚霞诗词选》、《中国当代诗家手迹选》等报刊、书籍发表或收集。其诗情真隽美,空灵活脱,有浓厚的画意及生活气息。如《忆牧鸭》一诗就可见一斑:“挥竿一指扑西江,/斗笠蓑衣野士装,/银甲三千由我调,/风流决不亚周郎。”写得何等形象、生动。

      三雨庄先生性格内向,不事张扬。他的朋友不乏当官的,当社长的,做报社总编的,但他从不去麻烦别人,更不用说跑官拉关系,这虽然体现了一个文人的骨气,但确实也影响或者说制约了他事业的发展,也许这就是他至今仍默默无闻的主要原因。难怪他的一个好友说他“你太老实了,老实得近乎痴呆”。我和雨庄先生长期相处也有此同感。痴则痴也,但“愚者千虑必有一得”。雨庄数十年如一日,始终把文学艺术视为自己的生命,关爱生活,关爱自然,关爱人生,以坚持不懈的学习探索精神去实现高尚的人文追求,用勤劳和智慧弹奏真善美的乐章,从而在一次次的搏击中超越自我,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。其书法、绘画、篆刻在省烟草专卖局及成都、重庆、都江堰等地展出并获奖,篆刻获北京卿云诗社书画印大奖赛一等奖,书法作品为《施耐庵纪念馆》收藏,并入编《国际现代书法集》、《中日书法交流丛书》和《中国当代诗家手迹选》等大型专著,辞条载入《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》。我深信:以现在的发展态势,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,雨庄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成就,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中开辟更远的航程。